對家鄉的巨變,我簡直像棵老槐樹感悟氣象,默然無語又喜憂參半。這多半源於我的病久治不愈,又年事日高,行動不便,用耳朵聆聽多於眼睛的觀察。常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嘆。
說起槐樹,它根系入土深廣,盤圍虯龍交錯、蟲穿鳥啄,冠蓋豐茂寬博、上沖雲天、蔭蔽一方,與榕樹一起構成小城的神樹,庇祐一方水土人心。記得市區八字橋頭那棵槐樹蔭影下的月色,常使我幽情氾濫、流連忘返。十幾年前,此二樹還散見於小城各處。如今安好?
城市向東一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地拓展,是大勢所趨。高樓林立、道路寬敞,在電視屏幕上,可媲美很多大城市,有時簡直分不出彼此。真是可喜可賀。但有時坐車繞城一圈,回家也不免暗自疑惑,再這樣發展下去,它還是我的家鄉嗎?
城市本質上是一件藝術品。建設現代城市需要創新創意,需要現代理念規劃城市的風格和走向。更需要傳統、需要記憶,需要世代傳承的生活積累和觀念延續。
溫州鹿城屬浙南名城,歷史悠久,近年裡緊隨內地城市改造的浪潮,拆遷建設、建設拆遷,此起彼伏,大有雷霆萬鈞之勢。大凡歷史名城,總有幾處讓人流連難忘的人文景觀,哪怕微不足道,也屬本地居民的深層記憶,如香火至今鼎盛的唐朝明剎江心寺和景山護國寺;凝聚國學大師孫詒讓心血的溜園倒影;妙果寺的鐘聲,飄散着名僧大德的慈悲為懷;早已匿跡的南門古老堂;破舊高牆上探出的玉蘭花;信河街七十二條半小巷沿東屋腳下流淌的溪水;松台山八角井甘冽的清泉,還有九三河西岸橘子林送給春天的清香和八字橋頭大槐樹蔭下的月色。這些兒時熟稔的老建築和這方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水土風物,有的早已銷聲匿跡,有的正在消失,也有的如槐樹、榕樹等,近年被圈地為牢,圍以鐵欄、豎起牌子,得到保護。它們與其說是這個城市的靈魂,不如說是生於斯長於斯居民集體心事和城市記憶。如果沒有了集體心事,沒有了城市記憶,人雖然可能會變得很純粹,但也會輕飄飄。世界雖大,愛卻無所適從。故鄉的根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愛國欠空泛,愛家鄉則可以具體到上述那些熟稔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當然,建設現代化城市需要拆遷、需要除舊建新、需要規模和瑰麗,眼光前瞻,選擇主義和標籤。如果有一天,人真的變成人民、個體變成群眾,世界大同了,城市或許會千篇一律,缺乏個性,那個時候,擔心失去城市記憶,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