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老實」還是個褒義詞。有時鄰居誇我「這孩子挺老實的……」,我父母便一臉笑容,很受用的樣子。後來漸漸地「老實」就有點貶義了,與「傻乎乎」、「木訥」、「沒用」成了近義詞。「我看你這個人平時挺老實的,還戴着一副眼鏡,怎麼這麼沒有公德?」某天上午,樓下有人吵起架來。我到陽台上一看,原來對面二樓劉先生往窗外扔了一塊橘子皮。清潔工之所以很憤怒,一是因為她剛剛打掃完樓下空地,劉先生扔的不是時候;二是因為劉先生是周圍人默認的「老實人」,他居然也這樣,清潔工覺得有些情何以堪。
「誰是老實人?誰是老實人?你別亂說!」窗口前的劉先生漲紅了臉,彷彿受到了奇恥大辱。兩個人吵了半天,照例沒有什麼結果,不了了之。鄰居們此後便覺得劉先生其實也並不老實,對此劉先生倒是認為因禍得福,我又好幾次看到他往樓下扔雜物,似乎他很想鞏固大家對他印象的這種改變。
「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都是老實人呢?以後在社會上恐怕沒有多大出息……」近兩年,我常聽到母親如此感嘆,大約是替我那兩個侄兒擔憂。中國社會常常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像我母親這樣被公認的老實人,內心裡卻並不認同自己的人生,好像自己的老實是被迫的,並非自願。之所以沒有不老實,是自己沒那個本事,滑不起來。
對於侄兒們的老實抑或無用,母親歸咎於遺傳基因,其實不然。她老人家像許多世俗中人一樣,只看到不老實者佔便宜,老實人吃虧,沒看到便宜往往也不是白佔的,其代價有時比老實人吃的虧還大。
「大劉的兒子又闖禍了,把人打成了重傷,賠了十多萬。大劉一年能賺二三十萬,不算少了,可是十幾年來沒存下錢,老是兒子惹禍,他揩屁股……」那天,母親說起一位親戚的孩子,頗多感慨。我趁機讓她試想一下,要是我那兩個侄兒也這樣,她受得了嗎?母親頓時覺得還是自家孩子省心。其實許多看起來很強勢的青年,成長過程中都會讓家長不省心。有些孩子之所以老實,很多時候是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家長承受力有限。一旦他們在外闖禍,家長hold不住,他們選擇了「老實」,實際上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拋開成長期不說,那些敢於突破規則去超限競爭的靈活人,他們的風險通常也是與收益成正比的。只不過世人常常注意到他們光鮮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出來混要還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