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介紹說:「香港政府援建的省道三零三線映秀至臥龍公路段是距離汶川地震震中最近的高等級公路,也是一百五十多個援建項目中用錢最多的。地震發生時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道路被掩埋或嚴重損毀,而該公路在恢復災後重建以及促進四川經濟發展和繼續開展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都發揮着關鍵作用。」
他表示:「重建的四十五公里中,從映秀開始的前十八公里,即映秀到耿達段是最危險的。過去的重建能建明道就不會建隧道,因為隧洞成本高。但是現在的新方案則以隧洞為主,能達到十三到十四公里,以減少明道被滑坡掩埋的風險。」
不過,在高強地震後公路修復工程尚缺乏對地質災害預警的系統研究和可供借鑒的成熟借鑒。「我們的研究開發出高效、實時、實用的山泥傾瀉風險分析系統和預警系統,從而促進震後地質災害預警理論、方法、技術和裝備的發展。」
張利民表示他們的預警系統將配合天氣預報等信息作出實時風險評估,並在危險路段沿路安裝預警系統,以作出及時災害預報。「地質災害一般一千年發生一次,但是我們希望可以以映秀為一個實例進行跟進觀察研究。作出的這一整套系統,推廣到其他的工程項目,減少其他公路建設工程中的地質災害風險,加強預警技術研究。」
張利民和科大同事鄭漢忠,與他們的團隊所研究的「水利水電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與風險控制方法」獲得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部分研究成果已經成功應用於錦屏、大崗山等國家重點水利水電及香港滑坡災害防治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