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角度說,為了全體市民的利益,香港需要大和解、大團結、大合作。這明顯是現階段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大和解」,理當分三個層面予以推進:一是建制派的大和解;二是各政黨的大和解;三是全港性的大和解。
「大和解」這一觀念,不但合時,兼且合宜。因為在選舉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及形成的裂痕,有必要予以消融、彌合。從整體角度說,為了全體市民的利益,香港需要大和解、大團結、大合作。這明顯是現階段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
在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結束後,甚至在點票尚未完成而顯示「大局已定」之時,一方可能提早宣布當選,另一方也可能主動宣告落敗,並向勝利的對手表示祝賀。這是選舉的常態。很遺憾,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在香港出現,因此,各方應該坦率地承認,香港的民主政治和政黨政治尚未成熟,肯定還比不上選舉政治更為先進的地方。這方面的比較,香港市民特別是一眾政治人物,均需反思。除此之外,在選舉政治和民主政治成熟的地方,選舉結束的同時,客觀上也已經和解,根本沒有必要特別隆而重之號召「大和解」。閣下這些年來見過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後有人提出「大和解」嗎?然而,香港的民主政治未夠成熟,選舉過程問題不少,其中有些問題性質頗見嚴重,所以,選後有必要號召及實行「大和解」。
香港特區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結束後的「大和解」,理當分三個層面予以推進:一是建制派的大和解;二是各政黨的大和解;三是全港性的大和解。
建制派團結是穩定基礎
其一,建制派的大和解。如所周知,這次行政長官選舉,建制派分別支持不同候選人。兩營之間,最初還算是「君子之爭」,後來「黑材料」滿天飛,又不斷爆出醜聞,兩營及其支持者的意見分歧可想而知。
建制派在選舉期間的不和諧,形成「兄弟鬩牆」,另一重要事項就是:有少數建制派人士居然站在反對派同一立場,表現之一是公開說要「投何俊仁一票」,表現之二是與反對派同一鼻孔出氣,同樣鼓吹「投白票、促流選」,此舉實在是令「親者痛、仇者快」。不難想見,建制派的分庭抗禮在當時已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選舉一結束,梁振英立即公開表示,如今已不分「梁營」「唐營」「何營」,現在只有一個「香港營」。旨哉斯言!這是大智慧、大胸襟的表現,理應得到廣大市民和各個政治團體、社會團體的讚賞和支持。不過,人類是有惰性的,包括政治立場、觀點和行為的惰性。今時今日,明顯的「梁營」「唐營」之分應該是沒有了,但建制派大團結和大合作必須重新建立。建制派的團結合作,乃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基礎,也是特區有效管治的樣本。不論在競選期間建制派之間有多少的矛盾、爭拗或怨懟,選舉既已結束,理應一筆勾銷。未來一段時間(不宜太長,例如三、四個月),若論「大和解」,必然以建制派的大和解為重心,或許是「重中之重」。希望建制派的所有成員,都要有這樣的共識。
政黨和解避免消耗內力
其二,各政黨的大和解。在行政長官選舉的投票日,有的政黨、政團捆綁式投票給梁振英,有的有傾向但成員仍可自由投票,有的則完全自由投票。不論採用何種方式,都是各政黨、各選委的自由和民主權利,不容他人置喙或說三道四。但既然選舉已有了結果,所有政黨、所有選委及所有市民都有義務要尊重選舉結果。基於此,未來特區政府與各政黨(不論投誰一票,甚至投了白票),以及各政黨政團之間,亦都有必要進行大和解。其中道理實在十分簡單:不和解繼續爭拗互鬥,結果必然是消耗香港的內力和資源。試問:值得嗎?相信只有居心不良或別有用心者才會如此。
各政黨的大和解,可以舉兩個例子:一是自由黨;一是民主黨。自由黨在選戰過程中非常高調,不但鼓吹「投白票」,在最後一刻該黨四位要角更公開表示會投白票。選後數日,該黨一位副主席又公開宣稱「不怕秋後算帳」云云。其實,梁振英與自由黨,或者下屆特區政府與自由黨,兩者之間又有何「深仇大恨」?答案是「根本沒有」。一方面,自由黨不必「疑心生暗鬼」;另一方面,淺見以為,自由黨仍是下屆政府所倚重的政治力量之一,怎會「秋後算帳」?筆者認為,自由黨為了香港和港人的福祉,宜多考慮如何進行「大和解」,方為上上之策。至於民主黨,只要想一想「政改」一役所發揮的作用,就可聯想到民主黨無疑也是「大和解」的重要對象。
全民大和解香港會更好
其三,全港性的大和解。在選戰過程中,不少市民雖並非此「營」或彼「營」人士,但為發揚民主精神,也相當熱情地投入選舉,這對民意的形成(包括候選人的民望)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對選委最終的投票取向有很大的影響。如今選舉塵埃落定,按照民主真諦,全港、全民,也有大和解的必要。只要廣大市民大和解、大團結、大合作,社會就和諧、穩定、繁榮可期,香港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