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不斷叫嚷國際化,卻招收越來越多內地生,以至坊間泛起內地生搶佔港生資源的聲音。香港中文大學I*Care博群計劃資助的「友凝*友義」計劃,令來自海內外的學生結成團隊服務社會,團員由此增加了面對面溝通機會,也加深對彼此和香港的了解。
始自去年九月的「友凝*友義」計劃昨天結束。七十名參加者組隊分享心得,來自馬來西亞的劉世澤等負責幫助本地和新來港兒童。該團隊由兩名本地生、三個內地生和一個國際生組成。劉說:「我們首先面臨的是語言溝通問題,最終還是可以互相遷就,打破語言障礙,服務受助者。」
社會上議論內地生侵佔香港資源,有沒有影響隊員合作?劉瑤瑜說:「港人對內地人的指責,實際上是雙方沒有機會可以接觸,所以不能互相理解。好像很多港人指責內地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說話,只是個別現象,很多香港人說話也大聲。」內地生顧文熙回應:「就像劉瑤瑜說的,缺少的就是可以互相接觸的平台。『友凝*友義』這個平台,讓我們坐下來探討一些社會問題,這樣的形式有助化解誤會,解決問題。」
本計劃的參加者來自不同地方,但共同目標就是支援香港弱勢群體。顧文熙表示:「來港之前覺得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參加計劃後才發現,其實本港也有家庭收入不高,孩子多,生活困難,但他們都非常樂觀。」他本來很擔心語言的問題沒辦法和這些小孩溝通,更不用說幫助。但香港兒童很開朗,甚至會糾正他的粵語發音。
「友凝*友義」計劃獲中大I*Care博群計劃給予十萬元資助,閉幕禮由中大校長沈祖堯主持,一批肢體傷殘人士、南亞裔兒童亦參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