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成野
雷生春堂概況
昨日為雷生春堂的媒體開放日,八十一歲高齡的白色「走馬大騎樓」,經十四個月修復後煥然一新。浸大規劃及發展物業處副經理王浩文介紹,活化工程「難度大過重建一幢大樓」。建築的外觀、設計特色,「包括欄杆裝飾、門窗、雷生春家族店號石匾」全部原樣保存。連地板磚都是「原裝」。
「活化也不是原樣照搬,也有一些改變。」王浩文說,雷生春堂位於車輛川流不息的荔枝角道,噪音高於七十分貝,汽車尾氣亦造成污染。修復後,樓外用透光度高達百分之九十超清低反光玻璃窗圍封,「不影響外觀和採光,但噪音和空氣問題改善很多」。
王浩文認為,升降機的安置是修復過程中的難點之一,「為了不對原有結構造成破壞,升降機與大樓的地基是分離的」,但在修建過程中,發現「原有大樓的地基多出來一些,所以我們要將多出部分很小心的切割,非常害怕對大樓造成損害」。僅僅這個步驟就花費了四到五個禮拜,「後來識別的步驟加快,才在十四個月內完工」。
活化工程原址原貌原用途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卞兆祥表示,雷生春堂的活化工程「令人驚喜」。雷生春堂共分四層,目前,一層為接待處,診治、治療室集中在二、三層,共有三間診室。診所每日可問診七十人,其中每天預留兩成診症名額予綜援人士,豁免內科診金及部分藥費。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則享內科診金折扣。除了治病,雷生春兼賣涼茶。底樓四個金燦燦的大桶壺,裝滿不同的涼茶,「一杯八蚊到十二蚊」,卞兆祥稱「浸大的涼茶,是用中醫藥學院自己研製的藥房煮成的,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雷生春堂為浸大中醫藥學院第十四間診所,談及與其他診所的區別,卞兆祥稱「雷生春是一個中醫藥文化地標」,他希望雷生春堂「將成為集診治、教學、公共教育為一體的社區中醫藥中心」。
始建於一九三一年的雷生春堂,地舖原為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開設的醫館及藥店,上面三層為其家庭成員的住所。雷生春主要售賣治療跌打損傷和嘔吐的藥水,當時廣受附近居民歡迎,並且行銷海外。二○○○年,雷亮後人將該樓捐給特區政府。○九年,香港浸會大學從三十份申請書中,獲選參與活化雷生春計劃。
雷生春堂將於四月十六至二十二日對公眾開放,參觀者需登陸網站預約:http://scm.hkbu.edu.hk/lsc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