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校長胡海岩院士最近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學校的辦學定位已經從主要服務國防工業發展,轉向瞄準引領國家的工業化、信息化、國防現代化發展;學校科學研究的方向亦從過去以軍為主,轉變為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其中,北理工亦致力於科研教學發展走出去,重視與香港院校的溝通與合作,並希望與香港院校共同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
記者:北京理工大學如何實現從過去以軍為主到軍民結合的轉變?
胡: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把積累多年的國防技術轉移到民用,為北京奧運會提供了電動車輛、先進煙火、信息安全、低空安全等重要技術。以先進煙火技術為例,這是典型的軍用技術,主要用於戰場的照明、掩護等。經過我校教師的技術開發,則形成了世人矚目、獨具特色的奧運煙火。不僅在計算機精確控制下打出各種美麗的造型,而且無化學污染、無紙屑污染,創造了世界之最。
簽多項協議 共贏式發展
記者:北京理工大學與香港的哪些大學有合作關係,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
胡:北理工與香港幾所理工科優勢突出的大學合作特別多,比如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二○○五年,我校和香港理工大學在曾慶紅副主席的見證下簽署了合作協議。二○一○年,在北京理工大學建校七十周年校慶晚宴上,代表境外大學致辭的就是香港理工大學唐偉章校長;校慶日下午,兩校學生還進行了一場高水平的足球賽。
不久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被我校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大家知道,中國的名譽博士是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由大學代表國家授予外籍學者的最高學術榮譽。
郭位教授獲得這一殊榮,不僅由於他的學術貢獻,而且由於他多年來積極推動大陸和香港的學術交流合作。郭位教授是可靠性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擔任國際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Reliability的主編。郭位教授與我校多位教授具有長期合作,曾多次擔任我校主辦的國際會議的主席;我校崔利榮教授則協助郭位教授擔任該期刊副主編;他們還共同指導研究生。
香港回歸十五年來,與內地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越來越多,取得共贏式發展。我對今後雙方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
記者: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校長很多都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而中國大學尤其是中國一流大學的校長基本上都是理工學科出身,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胡: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不僅僅是大學校長,國家和省市領導人大多也具有理工科背景。追溯他們的成長,要回顧三十多年前剛恢復高考時優秀考生的選擇。當時,年輕人把科技報國作為最榮尚的職業,一批最優秀的考生選擇了學理工。所以很自然,如今的大學校長,甚至國家和省市領導人都在他們中產生。當然,這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終將會掀過這一頁。隨着中國從工業化中期走向工業化後期,人們關注的將不僅僅是國家的工業化,而是要建設一個物質豐富、精神文明、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的強大國家,優秀青年學子也就不僅僅把學理工作為追求,會選擇學習經濟、法律、教育……等,而今後的大學校長會具有日益多元化的學術背景。
與「卓越」聯盟 改革式發展
記者:近年來國內許多高校都組成招考聯盟,如「北約」、「華約」、「卓越」等,聯盟考試也被輿論稱為「小高考」。北京理工大學也參加了其中的卓越聯盟。請問您如何評價招考聯盟?
胡:構成這個聯盟的九所大學具有很強的共性,都是以理工科為主的著名大學。聯盟發起之初,九所大學的校長就認為,聯盟的合作應該是全方位的。因此除了招生之外,「卓越」聯盟在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辦學國際化等方面都開展合作。兩年來,已陸續就這些合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共同探索。
對於「小高考」的說法,我不太認同。我們現在是朝着探索與高考不同的人才選拔機制去努力。
以北理工為例,今年有一萬四千名考生,在「卓越」聯盟九校中最多。儘管組織考試的工作量很大,但我校依然堅持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選拔機制。經過資格審查和筆試,選取了近兩千考生參加面試。面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高考不同,更側重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比如對於文科考生,是由幾名學生組成團隊來研討和回答一些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頗具挑戰。我認為,這些嘗試都是朝着克服「一次高考定終身」的弊端進行的積極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