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庭一九六○年加入中大,現為中大生物學榮休教授,他昨天興致勃勃憶述,「在中大工作的三十五年我很快樂,雖不會說粵語,但不影響工作,建立了很好的師生與同事關係」。
這位八旬老翁講起蘑菇來更是滔滔不絕,從蘑菇的歷史、特點、作用、命名、種類、種植等如數家珍。他說人類面臨「糧食、健康、環境污染」三大危機,「食用菌在這三方面皆有作用」,他特別介紹蕈菌用途金字塔模型,「未病時是食品,欲病時是補品,已病時是藥品」,蕈菌利用廢料可保護環境,又有合理經濟效益,栽種技術獲業界公認「非綠色革命」,他更賦小詩一首「無葉無芽無花自生結果,可吃可補可藥渾身是寶」,他特別提醒「未經馴化的野生蘑菇不要吃,會有生命危險」。
張樹庭回憶,從一九六一年開始「用沙田水稻秸稈種草菇」,隨着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一九六九年研究「利用香港紡織業廢棉栽種草菇」,首度轟動真菌界,當時在校內被稱「蘑菇先生」。其後以中大為事業大本營,推動食用菌生物學研究,「中國去年菌產佔世界八成以上,可食菌六十多種,常見有十幾種」,與「中國經濟發展、人們重視健康有關」。他亦穿梭五大洲,就蕈菌生物學提供指導,贏得「蕈菌傳教士」美譽。他先後獲英國國際生物技術學院、世界文學及科學院、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三院院士、世界技術網絡院士等。
昨天同獲中大榮譽院士,還有泛海國際集團主席馮兆滔、中大翻譯學榮休教授金聖華、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藝術顧問利漢楨、羅桂祥基金主席羅德承、東方錶行集團主席楊明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