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民都須要認識自己的國家,世界各國都有各種形式的國民教育,推行國民教育是很正常的事。社會上抗拒的聲音正是問題所在,恰恰顯示出香港需要國民教育。
談到學習,基本層面是認識、屬資訊性的,評價和批判是較高層次的活動。對國家的制度、政府架構和功能的陳述,作為國情的基本介紹,是最正常不過的,為什麼有人反對呢?
原因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有很深的偏見,過去的殖民統治令一些香港人產生偏見,回歸後十五年來一直沒有積極處理這個問題,未有撥亂反正。
西方盛行「唱衰中國」
西方社會對中國的不理解,從迷惑變成恐懼。以前是對共產主義的敵視,現在是妒忌中國的崛起。歐洲國家慢慢把妒忌演化為羨慕。美國對外政策,強調採取手段壓制其他國家,以維持美國一哥的地位,故此「唱衰中國」的風氣一直在西方國家盛行。
「唱衰中國」在所謂「中國研究」的領域很普遍,「唱衰中國」的文章在學術期刊比較容易刊登,說中國好的就比較難或者不能刊登,「唱衰中國」的研究也比較容易拿到研究經費。
數十年來,幾代的學生都當了教授,現在大學校園裡聽到所謂中國專家的言論大多是批判性的,有些是乾脆「唱衰中國」,習慣了一提到中國,就要打一把。這樣習慣了的人,遇上一個對中國的平鋪陳述,就會說是偏頗,因為沒有了他期待對中國的打壓。
過去在殖民統治下,香港的年輕人對內地有一個負面的印象。在歷史、地理等科目裡,關於中國的課程很少。雖沒有禁止中國文化活動,但強調英文的重要性,亦大力推展西方文化。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兩國的人民互相學習對方的歷史,他們永遠不會戰爭。」英國人深明歷史的重要,但在殖民統治下,香港學生主要學習英國歷史、歐洲史和美國史,一些古代中國歷史融合在國文課程裡,現代中國歷史就幾乎沒有。
「分而治之」是殖民地統治的基本手段,分化目標主要針對中國國民認知,阻礙香港人團結。英式殖民統治的特色是常有似是而非的理論。一個論調是︰香港是國際城市,香港人不需要國家觀念。一個相連的論調是︰香港要最好的,不需要區別國籍或者來源地。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緣於殖民統治的分化和對教育、科技、文化的壓制。國民教育是解除矛盾的方式,透過對國家的正確認知,可消除偏見,糾正殖民地思維種下的錯誤價值觀。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已經到了臨界點,社會嚴重分化,貧富懸殊,因為對教育科技文化的忽略,香港還未轉型為知識社會。
一直以來,殖民統治的影響沒有被正視。現在香港急須處理殖民統治的影響,化解深層次矛盾刻不容緩,國民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
國民教育的推行要小心策劃,不要重蹈母語教學的覆轍。在這方面,優秀學生爭相進入英語教學課程,標籤效應加劇,結果母語教學原地踏步。其實應該增加母語教學課程的撥款,母語教學就會優秀起來,任由學生家長自由選擇,也會自動選擇母語教學。
清除殖民統治影響
推行國民教育的重點是指出殖民統治的不良影響。殖民統治在香港人的心裡種下了錯誤的國家觀念,助長對中國的偏見。
只增加對國家的認知,不處理殖民統治的影響,是治標不治本。國民教育的推行會不斷地受抗拒干擾。讓香港人知道殖民統治的毒害,就會揭露反對者的陰謀,令他們無立足之地。例如「洗腦」的指控,識破指控者的動機,就不攻自破。不處理殖民統治的影響,只會把矛盾埋得更深。錯誤的理念和虛偽的價值觀繼續流傳下去,危害世世代代的香港人,也像癌細胞一樣,威脅國家的安全。
要清除殖民統治的不良影響,在香港人心裡糾正殖民統治種下的錯誤價值觀,是艱巨的工作。英聯邦歷史顯示在後殖民時期,最抗拒改變的是特權階級,一些在殖民統治下受到好處的人。特區政府要有勇氣承擔責任,糾正不正確的價值觀,以減低反對派的力量,減少分化,消除深層次矛盾,恢復社會和諧,保持安定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