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如何讓準醫生執業時矢志不渝絕非易事。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的陳新安教授卻做到了,方法就從讓學生學會尊重遺體開始。
陳新安主要教頭頸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對低年班的醫科生來說是基本醫學課程中最難的科目。醫科生普遍成績出眾,家境好,「剛剛入學十七八歲的學生仔,未必了解suffering,突然之間要面對如此大的轉變(解剖),是很大的挑戰。」開學第一堂往往沒有學生敢「落手」,更有一兩個見到屍體就暈倒。陳新安覺得這是人之常情:「我太太都怕遺體」。他的心得是:尊重遺體,心懷感恩。
見到屍體就暈倒
第一堂解剖課,陳新安要求學生為所有解剖室裡的遺體默哀。「藉此表達對逝者的尊重,讓學生知道遺體非人們觀念中的『邋遢』。」隨教學的深入,學生更多的了解人體不同構造的獨特功能,學會欣賞人體結構安排的巧妙。「第一堂暈倒的學生會因為看法的轉變很快改善。」對於難以熟記的名稱,陳新安則與同事合作,利用三維影像投射在人體上,亦生動分析人體結構。
到學期結束,每個學生都會寫一張心意卡,以表達他們對逝者的感激之心。「學生會寫明遺體捐贈者姓名,表達他們對捐贈者的感激,同時也會表達他們成為有奉獻精神、服務社會的好醫生的信念。亦有學生寫詩表達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感激。」
面對學生增多,但遺體有限,陳新安於一年半前發起「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讓更多人捐出遺體供醫科生結構訓練。學院亦將解剖室重新裝修,改變人們心目中解剖室「陰風陣陣」的印象。「一方面是對逝者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消除人們的疑慮,鼓勵更多人捐贈。」現時已經有500位市民授權死後捐贈遺體。
另一方面,中大教育學院體育部主任盧遠昌則通過激發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習慣,激發學生勇於拚搏的奮鬥精神。社會科學院教授利嘉敏,注重與學生交流互動,她認為教學是一種互相影響的過程,所以時時提醒自己要想培養學生,先要豐富自己的生命。
陳新安、盧遠昌和利嘉敏等九位教師,獲頒中大2011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該獎項自1999年設立以來,共有96位傑出教師獲獎。